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梯队 > 专家教授

永不消逝的旋律

浏览次数2832
发布时间:2017-11-24 20:59:50

永不消逝的旋律

 

摘自欧美同学会编撰、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忆留苏岁月》

我爱我的青年时代,我更爱我在莫斯科度过的独特的青年时代。战场般的医学院课堂,梦幻般的集体生活,与那洋溢着自由与幸福,斗争与胜利,正义与自豪的俄罗斯民歌和反映人生真谛及革命功勋的诗篇交织在一起,塑造了我个人生涯的主题,构筑成我的奋斗、向上、再奋斗、再向上的人生观,它是一曲勇往直前决不后退的、永不消逝的旋律。

自从踏上这革命热土的那天起,整整六年中,无论是紧张的教室,愉快的假日,或者是国家考试的“疆场”,毕业典礼的讲坛……无一不是以美好和快乐烙入我的脑海,至今仍记忆犹新。

但是,留学生活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1957年11月17日,使馆通知我们在莫斯科大学礼堂集合,我们立即猜到了是正在哪里开会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要与留学生们见面。我穿起了国家配备的服装中最华美的那一件玫瑰红色连衣裙,早早地赶到礼堂,与满堂的同学激动地盼着这不平凡的时刻到来。突然间,会场安静起来,毛主席来啦,他神采奕奕地出现了,我们一起高声地喊着:“毛主席好,毛主席好,祝毛主席身体健康!”毛主席走到讲台前边与站在第一排的我们握手。当他握到我的手时,一股强烈的勇气使我紧紧地握住了他那厚墩墩的大手,使劲地握住,不肯放开。幸福的泪水夺眶而出,咽喉也被激情哽住啦。当毛主席走向其他同学时,我的手却立即被坐在后排的数位不相识的同学紧紧地握住啦。同学们那种对领袖的爱是多么的深厚,多么的真挚啊!

毛主席开始讲的第一句话是:“世界是你们的!”因为他的湖南口音很重,许多同学听不懂,窃窃互问。毛主席立即觉察到了,他又用英语和俄语解释了一遍,全场热烈鼓掌。紧接着毛主席讲出了“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那段名言。毛主席还说他自己已是下午的太阳,但他要争取再为党工作五年。这时,全场高呼:“祝毛主席身体健康!祝毛主席身体健康!”

毛主席利用了“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一个妹妹,一个哥哥。打碎了你,也打碎了我,加些水儿重新再合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个典故譬喻了帝国主义阵营中有我们社会主义的人,社会主义阵营中也有帝国主义的人,但是,在他们阵营中的我们的人比在我们的阵营中的他们的人多得多,以此说明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力量之强大。

那幸福的会见和毛主席的谆谆教导使年仅21岁的我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之重大,为了不辜负党和祖国的期望,我更加拼命地学习起来,甚至与年级里成绩最优秀的苏联同学竞争起来。毕业时,六年的全部课程我全部得了五分(满分),成为全年级300人中极少数的获得大红色“全优毕业证书”的优秀生之一。与我一起毕业的六位中国同学中仅我一人获得此证书。除此之外,自大学三年级开始,我被教授选入“病理生理系大学生科研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在教授辅导下做实验,毕业前数篇科研论文其中两篇获得了一等奖,待大学毕业时,具备了候补博士资格。毕业临床实习时,我被接受为莫斯科诺瓦斯拉包斯克居民区的值班医生,月薪3000卢布。拿到这生命中的第一次薪金,无限兴奋,我立即全部上缴给使馆留学生管理处,以表达对党和祖国的报恩之心。

1961年6月,我们毕业。莫斯科两所医学院在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工会大楼的圆柱大厅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苏联高教部部长叶留金出席典礼并讲话。我荣幸地被校方选派,代表毕业的外国留学生向高教部及学校和老师们致感谢词和表决心。典礼上,同窗六年的苏联同学对我们依依不舍,我们翩翩起舞,悠扬的华尔兹为我们送行。我们一边尽情地跳,一边高亢地唱:“太阳东升,朝霞放射金光,新的生活,召唤我们前进……!”正如歌词之一所示:青春驾着鹤群的翅膀飞到了遥远的地方。

在那最难忘的一切当中还有:柴可夫斯基的优雅的乐章,乌兰诺娃的优美的舞姿,普希金的绝妙的警句和美丽的诗,列宾的富有革命气概的油画。还有那富有强烈的感染力的高尔基的《海燕》。我曾经在俄语老师启迪下,在不同场合登台用口琴吹奏《小杜鹃》和《雄鹰》,也曾经用俄语朗诵《海燕》……

这些豪迈的句子深深地冲击着我年轻的心灵,使我下定了决心,无论遇到任何艰险都要仿效勇敢无谓的海燕。自那时起,我学会了藐视邪恶,尊崇廉洁。

1988年的春天,我应邀参加在苏联举行的国际脑微循环大会,并作特邀讲演。于是我戴上了助手重返了阔别28年之久的莫斯科,参观了母校,访问了我的老导师之一、世界病理生理学之父——阿岛教授和那几乎依然如故的老实验室。这位年已81随的卡桑籍老人,曾经是科研学术比舞台上的常胜将军,是十分威风的苏联医学科学院院士,如今虽已桃李满天下,但还是伏案写书。他紧紧地握起我的双手吻了又吻,激动地说:“我早就预料到你会做出成绩来的……”陪同参观的使馆人员和我的两个学生将这亲切的会见拍下了珍贵的照片。医学院院长伊万诺夫曾经是我的同级同学,他带我们参观时,进入了正在上大课的大阶梯教室,他向学生们介绍了我们读书时的情景,同学们突然全体起立,齐声高喊三声:“乌拉!乌拉!乌拉!”这对我和两个助手是难忘的鼓励和奖励。

国际脑微循环学会完毕之时正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于洪亮大使偕使馆参赞数人及我和两个助手参加了莫斯科市举行的隆重的五一庆典。突然我被邀上主席台就坐,而且还要我在这隆重的大会上讲话。我想:时机来之不易。于是便挺起胸膛走上讲坛用俄语做了即席演讲,大意是:我非常高兴有回到了这辽阔广大的国家,回到了列宁主义的故乡,回到了我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莫斯科,见到了我亲爱的老师和朋友们。近几年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体制改革我们已经开始走上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富强!我国的革命实践已证明:改革开放是我的祖国进一步发展的正确之路。场上竟然响起了掌声。紧接着我高喊:“中苏两国人民牢不可破的友谊万岁!全世界劳动人民团结万岁!”又是一阵掌声。现在回想,在1988年的5月1日即席讲出这几句话是需要一定勇气的。他反映了我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满怀信心的。

自那时至今又是九年过去了,不知那倍受尊敬的阿岛老师是否还在人间,因为曾经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我,已正在急不可耐的向助手们呼唤:“要加快步伐!要勇于上阵!要争做跨世纪标兵!”

难忘的岁月疾驰,美好的记忆永存!

修瑞娟

1997年6月18日于斯德哥尔摩微循环研究所跨国实验室

修瑞娟 女,1936年生于山东青岛。1955~1961年在苏联莫斯科第二医学院医疗系及病理生理学系留学。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微循环所所长,教授、微循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是世界微循环联盟常委、亚洲微循环联盟主席、中国微循环学会会长。

版权所有:中国医学科学院微循环研究所
©2016-Present Institute of Microcircular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单三条5号   邮编:100005 京ICP备05066812号-1